哈尔滨清洁型煤是传统散煤经过加工改造(如添加固硫、降尘等添加剂,压制成型)后的环保型燃料,在能源结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尤其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、污染防治和保障民生能源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。
一、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
过渡性清洁能源的补充:
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,而清洁型煤通过固硫、降灰、提质等技术处理,相比散煤可减少30%-50%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及粉尘排放,是传统煤炭向天然气、电力等清洁能源过渡的重要桥梁。尤其在天然气供应不足、电价较高的地区,清洁型煤是保障能源供应的经济可行选择。
农村能源结构优化的核心:
农村地区长期依赖散煤取暖、炊事,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。清洁型煤适配农村现有炉灶(或经过简单改造),无需大规模更换设备,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,成为改善农村能源结构、替代散煤的核心方案,填补了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缺口。
区域能源安全的保障:
在煤炭资源丰富但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(如北方县域、矿区),清洁型煤可依托本地煤炭资源加工生产,减少对外部能源(如天然气、外购电)的依赖,增强区域能源自给能力,保障能源安全。
二、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作用
推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:
传统散煤燃烧效率低(仅15%-20%),而清洁型煤通过压制成型提高燃烧效率(可达30%-40%),减少单位能源消耗的煤炭用量,间接降低碳排放。同时,添加剂可固化煤炭中的硫、氮元素,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生成,助力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。
改善大气环境质量:
我国“蓝天保卫战”中,散煤治理是关键环节。清洁型煤在北方冬季取暖期的推广,显著降低了PM2.5、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。例如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过清洁型煤替代散煤,冬季重污染天数较2015年减少约60%,直接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改善。
保障民生能源需求:
相比天然气、电采暖,清洁型煤的成本更低(单价约为天然气的1/3、电采暖的1/4),且供应稳定(不受气荒、停电影响),尤其适合农村低收入群体。政府通过补贴推广清洁型煤,在减少污染的同时,避免了民生能源成本大幅上升,实现了环保与民生的平衡。
促进相关产业升级:
清洁型煤的生产带动了煤炭深加工、添加剂研发、成型设备制造等产业链发展,推动传统煤炭企业向“绿色加工”转型,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例如,山西、陕西等煤炭大省通过建设清洁型煤生产基地,形成了“原煤-洗选-成型-配送”的完整产业链,提升了煤炭产业附加值。
三、局限性与未来方向
尽管清洁型煤作用显著,但其本质仍属于煤炭制品,无法完全替代天然气、可再生能源等零碳能源。未来,清洁型煤的定位将逐渐从“过渡主力”转向“补充角色”,重点在以下领域发挥作用:
作为应急能源储备,应对极端天气下的能源短缺;
在偏远地区长期作为低成本清洁能源选项,配合光伏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形成混合能源体系;
持续升级技术(如提高固硫效率、降低灰分),进一步减少环境影响。
总之,清洁型煤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“承上启下”的关键环节,在特定阶段和区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,是实现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”的重要手段。